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陈昌业

本文虽然是因18日上午的上海国际电影业产业高峰论坛而作,但一些思考却是最近一段时间里一直在脑海里反复涌起的。所以,我无意针对现场的任何一家公司。

每家大公司的领导们上台前都该问下自己:讲过那么多道理,拍出好电影了吗?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能力预测五年之后的事情,所以也没有必要对这些东西(作者注:无谓的探讨)投入太多的精力。我甚至也认为我们是不是不要搞这么多的探讨?各种各样的论坛太多了,好好去做,有时间去做。”

这是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今早的语重心长,虽然有点不给主办方面子——但这其实是不给中国电影产业面子,只是作为观察了多年的媒体来说,双手支持。

我也以微弱之声批评过多次,我们这两年中国电影的企业家们讲了太多的鸡汤、正确的废话,然后呢?被好莱坞大片打得落花流水,才发现自己洞悉了那么多北美产业的真理,自今年春节以来,却在本土做不出一部能够抗衡的国产片。

韩寒用自己的电影讲过一句反鸡汤的话,送给中国电影挺好:听过那么多的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听一句长田总的话,大佬们以后出门上台前也告诫下自己——讲过那么多道理,拍出好电影了吗?

当快速迭代、敏捷开发遭遇必须以年论周期又上亿成本的电影

阿里影业董事长、CEO已经不是第一次总结电影行业“三高”的特点了, 但这次我自以为是地想说说他的言外之意。

其实阿里影业也好,腾讯影业也罢,母公司的市值和每天的净利润,对电影的这点亏损或是所谓高风险肯定是不会眨眼的,他们恐怕比较意外的是曾经他们赖以骄傲的互联网思维在电影的内容创作、制片领域竟毫无施展的空间。

互联网公司在产品方面常常被称道的就是“快速迭代、敏捷开发”,不怕产品有BUG,交给用户去发现,随时修正,随时升级新版本,随时改善用户体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无处不在,用户随时可以更新更好的新版软件。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们别要求一半的时间做开发,一半的时间要去各种地方倾听用户的反馈,与用户一起把产品做好。

但电影根本无法“快速迭代,敏捷开发”。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而这种遗憾几乎是无法弥补的。电影也是时间的艺术,而这个时间在最先进的北美工业系统下,也是要按两三年甚至十几年来计算从开发到上映周期的。这就意味着,互联网公司要做好电影的内容开发,目前这点时间自我学习是不可能的,想在试错中学习也是不可能的——你一年能试几次错,每次错试过后经济损失还是其次,圈内人怎么看你?当头部人才避开你,当你只能靠钱来吸引水货的时候……

网大、网剧,之所以受资本青睐,难道不是因为更适合“快速迭代、敏捷开发”吗?我们的网大、网剧跟Netflix、亚马逊、Hulu的可大不同哦——他们的也是没法快速和敏捷的“三高”。做艺术,做好内容,是要靠天才,任何一个天才也是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才行。

Think Different,成就了一个苹果,但不是每个公司都能成为苹果。

还有,抱怨了那么多年人才少,其实也有些无谓了。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很多很多的杰出人才,但每个行业都永远是缺的。大家心知肚明,中国电影观众去电影院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不是我们需求大所以显得供给少,是供给过多才显得优质供给少。端午档十几部国产片上映,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任何一个国家,这都是供给过剩,都一定是烂片居多。

很多时候,不是导演、编剧不行,而是投资人、制片人不行——如果连人才都不会驾驭,就先别抱怨行业人才少。

Think different,别抱着资本家的优越感想电影行业。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联系:壹娱观察(个人微信ID:yiyuguancha6)

壹娱观察(公众号ID:yiyuguancha)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话题:



0

推荐

陈昌业

陈昌业

2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壹娱观察主编。壹娱观察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面对产业,除了要发现新闻,还想探索那些深藏在冰山一角之下的新知。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