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电影的大佬们频频开始“走穴”,前两年主要是放卫星,动不动千亿票房近在眼前,超越美国成为第一,今年的调子就主要是语重心长了,还是要回归品质,讲好故事等等。

这么多大大小小、辗转各地的峰会、论坛当然是企业、领导最好的传播机会,把金句给媒体做标题,把良言给行业做鸡汤——然后呢?

下一场峰会,下一场论坛再琢磨新的金句、良言,或者干脆放炮——媒体兴奋了,这传播目的就达到了。

可国产电影质量上不去,中国电影市场被虚火伤身的当下病灶与这些食之无味——弃之其实完全不可惜的峰会、论坛却有莫大的关系。

毫无意义的正确废话

“所谓的好电影我的理解是好故事加好制作就等于好电影,真正去怎么样寻找一个好故事方面,我们的年轻人会大有作为。如果说我们能够真正找到一个好故事,有可能会变成你们的敲门砖,能够敲开赢家大师的合作,就能走上一条成功之路。”

这是最近的某论坛上某大佬的一碗“中肯”鸡汤。可细看一下,翻来覆去的其实就是一句话:中国电影需要好故事,年轻人要做好故事。

这就是典型的正确的废话,作为一个浸淫行业多年的资深行家,是不是可以讲点方法,或者举点错误的例子呢,真正的给年轻人一些方向,比如什么样的是好故事,或什么样的是坏故事。谈方向有时候不一定是只讲正确的,年轻人站在岔路口,行业新势力站在岔路口,你告诉他们别去什么方向,或者是我们在哪个方向试过错不是更好吗?谁都知道,行业不应该做坏故事,就像谁都知道,我们不会在公开场合说应该做个坏人。

“好故事”是不言自明的公理、常识,真正听众、行业需要的是方法,譬如乌尔善最近在长春就谈得比较真切,对于同行来说相信都会觉得受益匪浅——

“艺文不贵,只消功夫。”(好鸡汤之后紧接着就说好方法)乌尔善导演结合《寻龙决》的拍摄经验,认为“质量等于工作量,好的结果需要更多时间”,因此提出了拍电影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多一些时间改剧本。《寻龙决》剧本写了2年,400多稿,写到第18个月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把原定的终极boss怪兽改为可以表达胡八一自我反射的彼岸花。于是推倒重来,重写了剧本。他认为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最后的高潮戏是非常重要。第二是多一些时间去准备。《寻龙决》准备10个月,拍摄只用4个半月。1800个镜头中1530个视效镜头,5000万的视效镜头只占投资的20%,因为这10个月的筹备用很少的钱完成了难度非常高的项目,好莱坞电影的视效在成本方面前后期都占到一半或三分之一。三是需要一些时间去犯错误。“在拍摄过程中我尝试了很多错误,如3D电影把左右眼的位置置换,几秒钟之后再复原,这个本来的错误,表现幻觉的效果却非常好。”乌尔善说。(引自《三声》)

中国古语就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下的中国电影,方法比大道理更重要,正确的废话是政治家擅长的,企业家们要说些有用的实话,才是真的与行业分享真知灼见。

拍出好电影,做出好故事,然后分享心得经验;如果是拍出来的烂片,也可以分享失误、失败的心得,但千万别一边自己拍着烂片,一边恳切地跟行业说要做好电影。

拍脑门的强打信心

今年降速,500亿失守已是大概率事件,危机中信心是重振、反弹的基础——但给危机打强心剂、兴奋剂也不能是随便拍脑门的毛估估吧。

比如今年年初某行业协会的权威报告在基于去年一系列亮丽的数字、成绩单之后,就自信地说出了未来是中国电影新的黄金十年。到了最近,即便遭遇挫折,有大佬就仍然乐观相信未来是黄金十年——不能只是因为你们占据舆论高点,就可以轻易下结论吧,多少给点参考,给点迹象让人信服。

黄金十年,意味着持续的高速增长,这需要行业软硬件的基础设施必须准备充足,那么我们哪些是已经准备充足的呢?比如,明明大家都在各个场合说我们缺人才,缺导演、缺制片人、缺演员,明明大家都说我们电影工业化薄弱,缺这么多的行业怎么走出黄金十年的红线呢?

有大佬说中国电影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拐点并不存在,有的说今年是小年,明年就将恢复大年。为什么?

但凡是预测,除非你是上帝先知,除非你是人工智能,没有足够的依据,没有可以共同观察的迹象,仅凭一个结论,叫人如何有同样的信心呢?

王长田在长春的一场论坛上,所讲的信心就多少还是能够让人有迹可循——

“首先1到9月份总票房356亿。前年年度总票房是296亿,如果今年能够实现480亿的话,比前一年增长了62%,这个速度是很大的增长。美国20年的票房增长了不到10%,中国的国民经济大约4%到5%的增长,我们以2倍到3倍超过了GDP的增长,很了不起,我们对电影是充满信心的。”

再比如,银幕红利仍然在滋养中国电影市场,但行业也有普遍共识这种红利很快会有天花板,那怎么预警呢?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在今年年中的一个论坛上算了一个比较实的方法,给了行业一个比较清晰的限速提示——

“美国万人拥有银幕是1.33块左右,中国如果算城镇人口的话现在是接近8亿人,按照城镇化率1%,每年可以新增的城市化人口在1400万左右。未来五年以后,中国城镇化的人口应该是在8.5亿到9亿之间,假设按照美国的万人拥有银幕数,中国就可以有11、12万块银幕数——这个对中国来说偏多。”

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是要冷静;越是要讲数字的时候,越是要给依据。行业里,不止是观众正在变得更聪明,投资者、客户、上下游以及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在变得更聪明,那些只有“信心”没有依据的虚言,不说也罢,越说越虚。

除了共识,可不可以有点共同行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自从这几年互联网进入行业之后,热衷PR、热衷论坛、热衷分享的行业文化浸入了电影产业,但也让电影企业们染上了光说不练的毛病。比如,在《叶问3》事件之前,行业对票补的警惕和预警就已甚嚣尘上,结果呢?

不能预防,至少共同治理吧。即便是事件爆发之后,监管部门雷霆出击,行业对此现象纷纷表态,大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同仇敌忾。于是暑期档之前,票补消停了很多,但到了夏天,国产片又出现了大量的诡异的满座却无人的票房(三大疑点直指《摇滚藏獒》票房注水,这是要骗谁?)。

与其总是在嘴上正义、智慧,不妨一起在各个论坛上达成共识的同时,共同组建行动联盟,或是签署共同宣言,真正的在高喊票补坑了中国电影的时候大家一起抵制票补的诱惑,真正的在高呼资本绑架电影的时候给行业筑起高墙联合抵御资本的野蛮。

没有行动的嘴炮都是毫无意义的,中国电影在论坛上呈现出的智慧、远见与实践上的愚蠢、短视,云泥之别——但说话的和做事的不是同一波人吗?

绞尽脑汁树立一个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看破的大智慧形象,却不努力以作品去诠释企业、积淀品牌的工匠形象——都是投机,所以做电影、做公司是为了谁呢?为了观众,为了电影本身,还是为了媒体、为了资本市场?

在这个行业震荡的节点上,如果不能在论坛上真的分享方法、分享成败得失的经验、组建行业联盟共同行动,那至少各自回去闭门造车吧,埋头苦干,等自己和企业有了站得住的作品,再来高谈阔论、语重心长、大智大慧,岂不更好?

文章原题为:回归品质、讲好故事:说这些正确的废话,就能拍好中国电影了?

(本文为《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有需要开通白名单转载的公号请直接联系《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转载要求,添加yiyuguancha6开白名单。

壹娱观察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除了要发现新闻,还想探索那些深藏在冰山一角之下的新知。

话题:



0

推荐

陈昌业

陈昌业

2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壹娱观察主编。壹娱观察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面对产业,除了要发现新闻,还想探索那些深藏在冰山一角之下的新知。

文章